香港资讯:小鹏汽车,翅膀如何载动野心?
文 / 晴天
出品 / 节点财经
何小鹏被业内称为中国排名前三的超级产品经理。
2014年,阿里巴巴以43亿美金并购UC浏览器,创造了当时“中国互联网最大金额收购案”。作为UC的联合创始人,何小鹏因此一举实现财务自由。这一年,何小鹏刚刚36岁。
两年后,电动车市场蓄势待发,何小鹏加入自己投资的小鹏汽车,开始全职造车。他与蔚来的李斌、理想的李想,一起被称作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三杰”。
此后的故事,众所周知,在烧钱、艰难造车、再融资、再烧钱的过程中,三杰先后在美股上市。
去年8月27日晚,小鹏汽车登陆纽交所,发行价15美元/股,按照发行价计算,小鹏汽车的市值达到10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43亿元)。一年过去,小鹏汽车股价翻了近三倍,截至到8月13日收盘,市值停留在343.5亿美元。
股价翻了3倍,首先得益于新能源车逐渐被市场所认可,市场逐渐清晰的认识到,新能源车,才是未来的大势所趋。除了市场迷雾散尽,在烧了百亿资金后,新能源车厂们终于等来了量产,虽然单月规模仍未破万,但光明似乎就在眼前了。
7月份,小鹏汽车销量超过8000辆,头部三家的销量之和创纪录地达到了24000+。看上去,一切都在驶向正轨。
与此同时,何小鹏在今年一月,带领小鹏汽车在港股上市,成为三杰中第一家实现两地上市的新势力车企。港股方面,截至8月13日收盘,小鹏汽车市值为2669.42亿港元。有了两地融资的支撑,小鹏汽车在资金上的压力稍缓,但这并不意味着,小鹏汽车没有危机。
伴随新的玩家入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造车这个赛道,竞争是一个长坡,想要通过前期建立品牌垄断市场的互联网打法,在车圈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何建立品牌定位,不断提高销量,这是当前每一家车企都面临的问题。相比于比亚迪或者特斯拉,三杰仍处于弱势。小鹏汽车想要真的“大鹏展翅”,定位、价格、销量、成本,一环扣一环,都需要实力去证明。
/ 01 /
烧钱!造车!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来自湖北的何小鹏再次证明了湖北人的精明与能干,36岁就能实现财富自由,是极少数人。
阿里巴巴豪掷40亿美金收购UC优视,让何小鹏打响了超级产品经理的名号。有人问何小鹏,“财务自由之后有什么感觉?”他回答:“实际上到了那一天你会觉得,你的目标达到了之后你会很痛苦,你不知道你下一步干的是什么。”
但很快,他就找到了目标——造车!
2017年,何小鹏从阿里辞职,开始投身到造车的事业中,而在这之前,他曾经在阿里内部提出造车的建议,但没有被采纳。没关系,不差钱、不差人脉的何小鹏,可以自己造车!
离开阿里时,他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创业一轮回,苦辣酸甜咸,归来还是少年”。在他决定二次创业前,雷军曾经问过何小鹏:还能坐经济舱吗?还能住得惯快捷酒店吗?
“咋不能!”何小鹏回答。
何小鹏ALL IN造车后,小鹏汽车开始加速度。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创业中,何小鹏“舍命狂奔”:早上七点,准时起床到公司开工;每三个月开一次高层会,大家的讨论,何小鹏听得多,说得少,但只要开口,绝对毫不留情;甚至在周末,对何小鹏而言,几乎与工作日没有分别……
“我每天不知道说多少话,从早上8点钟各种留言说话,搞到晚上1点钟聊完事回家,天天如此。”
2017年,何小鹏全身心投入小鹏汽车,当年10月,小鹏汽车首批量产SUV车型下线,2020年8月小鹏汽车赴美上市,其市值一度超过百度,何小鹏跻身全球汽车产业顶级富豪行列。第一台车下线到上市融资,这条路,小鹏汽车只用了3年。
互联网人造车,靠不靠谱?何小鹏曾直言,传统车企人才和互联网人才是来自两种不同的文化,要在同一个公司里工作,这是最痛苦的问题,没有之一。
何小鹏曾经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第一台G3的前身车下线那天,两拨人都哭了——传统车企来的人哭着说,虽然很丑陋,连喷漆都没有喷,就是一个白色的金属,但是车下线能开了;但互联网人也哭了,认为这个白色金属是垃圾。相比于宝马、玛莎拉蒂,差太远了。“实际上这种合作是很难的,两边会出现很多的矛盾。”
用互联网的思维造车,在车圈中,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早期阶段,只能通过不断的融资才可以生存,但手上没有车,很难让外界不怀疑。
2017、2018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尚未明朗,资本无情的看空,这直接导致在2019年一整年,三家造车新势力都处在非常困难的状态中。“造车是一件很烧钱的事,新创企业想要造车,至少需要准备200亿以上资金,否则就别想做好。”蔚来汽车创始人兼CEO李斌在某次发布会上如是说道。
“我认为可能一百亿不够造车,要两百亿,我现在觉得两百亿都不够。如果我没记错,特斯拉大概拿了接近150亿美金的债加股权,我觉得我们将来要做到一个真正走向全球的一个巨大的汽车企业,包括出行的运营商,很可能也需要这么多钱。”何小鹏曾说。
据天问大数据显示,在三家造车新势力上市前,蔚来累计融资超过500亿元,小鹏融资超200亿,理想融资超100亿。三家融资总额超过800亿,真金白银的投入,交出了不同的答卷。
2019-2021Q1,小鹏汽车营收分别为23.21亿、58.44亿元、29.5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6.92亿、-27.32亿、-7.87亿元,虽然亏损面在持续降低,但仍未实现盈利。
对比蔚来,2019-2021Q1,营收分别为78.25亿、162.58亿、79.8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14.13亿、-56.11亿、-48.75亿元。
再看理想,2019-2021Q1,营收分别为2.84亿、94.57亿、35.75亿,净利润分别为-24.39亿、-1.52亿、-3.60亿元。
对比三家,蔚来汽车的营收规模最大,但同期亏损亦大;理想汽车在推出理想ONE车型后,在2020年营收大规模增长,一年前远远不敌小鹏汽车,但仅仅一年时间就实现了反超,此外,理想也是三家中,亏损面最小的一家。
相较之下,小鹏汽车的表现则相对疲软,小鹏汽车2018年就实现了整车交付,但其近年来的营收规模均远低于蔚来,今年还被后来的理想汽车反超,要知道,截至目前,理想汽车仅有一款车型。
营收不利,销量可以吗?
/ 02 /
销量!中高端!
8月2日,小鹏汽车官方公布了7月交付结果。
数据显示,小鹏汽车7月总交付量首次突破八千,达到8040辆,同比大增228%,较六月环比激增22%,大幅刷新了上月刚刚打破的历史月交付纪录。
今年前7个月,小鹏汽车累计交付38778辆,是去年全年交付量的1.4倍。其中,小鹏P7在7月份交付6054辆,创下了P7推出以来最高的月度交付量;而小鹏G3在7月份交付为1986辆。
可以说,P7是目前小鹏汽车的主力车型。小鹏所向披靡了吗?也并非如此。
理想汽车7月的交付数据显示,7月共交付8589辆理想ONE,单月交付量首次超过8000辆,同比增长251.3%,环比增长11.4%。
虽然深陷“水银门”风波,但理想ONE在5月份升级后,销量大涨,6月突破7000辆,7月突破了8000辆。速度很快,更在今年第一次超越蔚来。
相比之下,7月份,蔚来的成绩则居于三家的最后。7月蔚来汽车交付7931辆,同比增长124.5%,环比下降1.8%。从蔚来汽车在售的三款车型中,ES6车型为销量支柱,7月销量达3669辆,其次为蔚来EC6,交付2560辆,价格最高的ES8车型销量垫底,仅为1702辆。
虽然7月销量有所下滑,但蔚来汽车仍然稳坐三家的销量榜首。数据显示,1-7月蔚来汽车累计交付49887辆,小鹏汽车以38778辆排名第二,理想汽车则以35辆之差紧随其后,1~7月共交付38743辆。
三家在造车策略上已经开始分化。区别于其他两家,理想的概念是“增程式”,在如今,充电桩还尚未大规模普及的情况下,理想有一定的优势,但未来,一旦新能源电桩普及后,这种优势将被打一个问号。而蔚来汽车则走上了“高端”路线,价格位居三家之最;小鹏汽车似乎一直处在第二名的排位上,从目前的产品结构看,小鹏在15-30万的中高端车上花了很大力气布局。
何小鹏在一次采访时也表示,“中高端车的一个逻辑就是将来它会大众化、智能化。我觉得在高端、中端都应该布局,比如我们 P5的布局,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步棋。”
不过,小鹏汽车也有烦恼,比如小鹏P7对标的特斯拉Model 3,近一两年来,Model 3几次降价,对P7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在同等价格、甚至是更低价格的攻击下,消费者会选择更具品牌性的外来洋品牌,还是小鹏?从销量看,消费者已经投票了。
7月,特斯拉Model 3销量为21532辆。比小鹏所有车型销量相加还要多。而去年,7月,Model 3销量11014辆,也就是说,小鹏距离特斯拉,差了一整年的距离。
乘联会数据显示, 7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多元化发力,大集团新能源表现分化,上汽、广汽表现相对较强。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有比亚迪 50,387 辆、特斯拉中国32,968辆、上汽通用五菱27,347辆、上汽乘用车 13,454辆。7月的蔚来、小鹏、理想、合众、威马、零跑等新势力车企销量同比表现优秀。 但与传统车厂比亚迪和特斯拉相比,仍存在不小的距离。
未来,小鹏想要持续扩大自身的优势,有两条路,提产、降价。这要求车企控制造车成本,如今,特斯拉可以,小鹏汽车可以吗?
/ 03 /
产能!竞争!
有了基础销量打底,各家都在扩充产能。
根据小鹏汽车Q1财报提供的数据,今年4月8日,小鹏与武汉市签署协议以建造小鹏汽车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智造基地。这是小鹏汽车继广东肇庆、广东广州之后第三个制造基地,扩张速度极快。
小鹏肇庆工厂一期规划产能为10万至15万辆,广州根据地产能为10万辆,武汉基地占地约1100亩,规划产能10万辆。三家工厂建成后,小鹏将拥有30万辆的年产能。
不过,目前小鹏只有肇庆工厂建成投产,广州工厂计划2022年底建成投产,武汉工厂未明确。值得一提的是,小鹏2020年,全年销量也才27041辆,虽然仅有肇庆一家工厂,但产能利用率也不过27%,未来产能30万,小鹏需要多久才能消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今年,小鹏汽车推出了旗下第三款车型小鹏 P5,这是全球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智能电动汽车。更多车型的投产,或许可以消化一部分产能。但从目前小鹏的销量看,30万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此外,小鹏也开始扩大布局,并新增广州工厂,目前,小鹏拥有116家销售网点,50家服务网点,覆盖58座城市。随着城市数量的扩张,小鹏的下半年销量表现,还是值得期待的。
不过,正在积极扩充产能的不止小鹏汽车一家。4月29 日,合肥与蔚来共同规划的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正式开工,园区建成后整车年产能 100 万辆。100万辆,李斌的大胆,是小鹏汽车不敢想的。但确是特斯拉已经做到的。
特斯拉披露的2020年财报显示,该公司连续第六个季度实现盈利,并首次实现全年盈利。财报显示,特斯拉全年共交付49.955万辆,距CEO马斯克年初定下的50万辆目标仅一步之遥。
在财报中,特斯拉透露,上海超级工厂Model 3年产能有能力维持在25万辆以上,Model Y生产已于2020年底开始,目前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预计年产能将达到20万辆。华尔街分析师认为,特斯拉今年的交付量目标将在82.5万至87.5万辆之间。
而根据特斯拉披露的数据,目前其美国加州弗里蒙特工厂年产能将提升至60万辆,其中Model X和Model S为10万辆,Model 3和Model Y达50万辆,上海超级工厂则提升至45万辆。
这意味着,仅弗里蒙特工厂和上海超级工厂,特斯拉的产能已经超过100万辆。
在特斯拉的围追堵截下,“小鹏们”压力不小,但新能源车的市场上,又涌入新的巨头加入。
今年以来,百度、小米先后宣布造车。此前北汽新能源有关负责人就曾对媒体表示,华为汽车部门多达6000人,对于一家整机厂商来说,不可能养得起这么多的软件工程师。
巨头们的进入,似乎在说明一个真相:已经成型的汽车工业格局,正处在剧烈的转变中。传统车企是否会沦为代工厂?造车新势力能否走出自己的优势跟外海巨头一拼高下?这些都是可能的。
但关键是,如何打造出足够安全、可靠、接受度高的产品才是重点,支撑一家企业走的更远的,不是泡沫之下的高估值。
就像何小鹏说:“既然拿到这张‘入场券’,那就要好好享受接下来的竞争和厮杀!”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小鹏能飞多远,每一个季度、每一个月,甚至每一天的产能、成本、决策都将作用其中。
节点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节点财经不对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