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服务器

香港新闻:熟讀經濟學供求理論 投資股票時便可無往而不利?|聶振邦

今日又與大家分享對技術分析的見解。探討股價變化的本質,就是與股份供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先看股價上升的原因,簡而之言是股份「供不應求」的結果,可以分為兩部分解讀,其一是股份需求增加,表示市場上於某股份出現大量買盤;其二是股份供應減少,理論上除了上市公司進行股份回購,否則已發行股數不會減少,意味著股份供應量普遍時間是不變的。然而,關於股份的供求關係,都是指向股份的街貨量,卻非上述提及的已發行股數。根據港交所的《上市規則》,上市公司市值為100億元以下,公眾持股佔比不得少於25%;若市值為100億元或以上,公眾持股佔比也不得少於15%。

留意公眾持股佔比下限

現於港交所上市股份超過2,500隻,其中超過2,000隻市值少於100億元,佔比高約八成,可見普遍股份都適用於公眾持股佔比不少於25%的規則。留意於新股市場,絕大部分股份之招股規模安排,佔發行股數正是25%,暗示高達75%股份為非公眾股東持有,表示街貨量僅為發行股數的1/4。以某股份之發行股數為10億股作例子,倘若全數為公眾持股,街貨量便是10億股,這樣會有充裕的股份在市通上流通,股份出現「供不應求」的機會極微。不過市場上不少股份的公眾持股佔比只有25%,相對上述例子,街貨量降至2.5億股,股份見「供不應求」的機率將大幅增加。

當股票出現供不應求,理論上股價便會較易上揚。

從經濟學瞭解供求看法

當街貨量偏小,並且若大量貨源在大戶手上之時,就是本文開首指出股份供應減少的情況,坊間稱為「貨源歸邊」,若嫌此說法偏向負面,則可表達為「街貨集中度高」。不論上述哪種名稱,都是指向散戶能買入股份的難度增加,若當時有大量買盤出現,股份稀缺會令股價被推高,於經濟學層面,由於買入股份的成本增加,會令部份投資者失去買入股份的意欲,從而令「供不應求」的差額收窄,最終達致供求平衡的局面,屆時股價會被視為處於合理水平。不過以上經濟學立論,有一個前設,就是市場上的投資者對交易股份都是出於理性判斷而產生的行為結果。

實際股價往往偏離估值

但相信大家也意識到,股票市場本身就存在很多非理性的交易行為,因此經濟學所指的股價合理水平,以及供求平衡的狀態,實際難以存在。例如於2021年2月5日上市的快手-W (1024),上市價為115元,首日開報338元,較上市價高近1.94倍,當日股價一度高見345元,升幅擴大至2倍,最終收報300元,仍較上市價高逾1.6倍。相對發行股數約41.08億股,當時市值約12,325億港元。早於同年1月下旬快手IPO保薦人之一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 的分析師對該公司的估值在700億至970億美元之間,即上限估值折合還不到7,600億元 (相對股價為184元),可見首日上市之市值已較估值高近六成三。

快手上市初期,股價升勢相當凌厲,曾高見417.8元。

分析上市時街貨集中度

快手的上市前投資者連同招股規模錄得公眾持股佔比為68.51%,合共達28.14億股,表面看來大量股份在市場上流通,但考慮到禁售期因素,實則僅約2億股可於上市首半年在市場交易,佔發行股數只有4.87%。再者,即或計及悉數行使超額配股權,街貨量僅約2.55億股,大戶卻持有其中約2.38億股,街貨佔比為93.55%,高於九成反映貨源已被極度歸邊,故此造就出較上述分析師之估值上限高逾六成的股價大升奇景。但畢竟大戶也應留意到股價處於極不合理的高水平,止賺離場的誘因大,以截至上市首日的價量數據分析,理應上市首月股價失守200元機會大。

然而,因2021年2月17日或之前科技股仍見大受追捧,令快手一度炒高至417.8元,到了2月下旬起股價才漸見回落,直至5月31日才見首度收低於200元,收報194.30元,較預期失守日子,遲了三個月才出現。其後股價跌勢未止,於7月26日甚至收低於上市價115元,報114元,更於8月20低見64.5元(2021年低位),而此股的合理值卻不少於137元,可見其股價表現,一直周旋在投資者極度亢奮與極度悲觀的情緒之間,僅有極短日子股價是處於與基本面相乎的合理水平。

【財經專欄】|華盛證券分析師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香港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